今天是初七人日,我們來歌頌一下母親的偉大(聽上去很老套但這是必需的)。
在產房工作親眼見識過,才了解到產子原來真的比想象中孤單和痛苦。正如老婆婆大喊「救命啊!」是老人科病房的日常,產房同樣充斥著孕婦的呻吟和慘叫聲。最近產房放寬了伴侶陪產的規定,但眼見就算丈夫陪伴在旁,往往也只能手足無措地看著在產床上痛得扭來扭去的太太,還未被嚇壞的還能幫忙拿著發出「笑氣」的面罩,但更多的只懂拍拍太太肩膀,口説安慰的説話。那種痛楚,似乎只能由準媽媽孤單地承受。(工作一個星期後我跟同事說,我不要生小孩了,我不能接受被他人看見自己這樣痛苦無助的樣子。)
不説大家或許不知道,原來產婦要打豆的話,針頭是比一般病人的粗大呢。初生嬰兒打的是最幼細的黃豆、一般入院吊鹽水或打藥的成人會打粗一點的藍豆、如果要輸血就要再大一碼的紅豆、孕婦打的是更粗的綠豆甚至灰豆,準備隨時有可能需要用大量鹽水甚至血包急救。(初來產房報到時我連續為三個孕婦打了藍豆,被助產士用「你有沒有常識?」的語氣强烈告誡。😅)不過針頭再粗刺在手背似乎也比不上宮縮的痛,每每幫正在陣痛的產婦打豆,她們都痛得沒有心思理睬我的舉動,就算入針打完豆也沒有反應。
生產時似乎也要用甚大的力氣。有一次一位孕婦太過用力,力度竟然超過了靜脈注射鹽水的速度和壓力,血液沿著鹽水豆和管子一直向上反衝到鹽水包裏,原本透明的鹽水包刹時被染上幾抹鮮紅。我看的目瞪口呆,助產士在旁邊見怪不怪的說,「會這樣的啊,她要用力生產的嘛!」有時候鹽水豆甚至會在生產過程中飛脫出來,血流滿地。(然後我就要在睡夢中起來幫她從新打豆~)
生產也不是沒有風險的。現在醫療進步,分娩的風險大大減少,但以前的人總會說「每次生產都是在鬼門關走一趟」,也有其道理。有同事之前在另一醫院婦產科工作,她説每次接到有孕婦產後大量出血的通知,「就算正在馬桶上也要立刻彈起來」,因爲產後失血的速度可以很快,所以要分秒必爭地趕去處理。有時候我倒轉頭想,每一次有媽媽順利產子,每一次聽到病格裏傳出的不再是太太的叫聲和助產士的打氣聲而是嬰孩的哭喊聲,都是件值得感恩的事。
趁著人日這個機會,向偉大的母親說聲謝謝吧~!
(趁機會公開一下貓咪兩年多前初來報到的bb相😻)
= = =
同步更新的MeWe page:https://mewe.com/p/一個平凡醫生的成長日常
我的文章倉庫:https://medstudenthk.wordpress.com